新华社呼和浩特2月3日电(记者 张云龙 李云平)1998年和2002年,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三个旗县1000多户、4000多名贫困农民,分两批向西搬迁500多公里,来到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落户,成为内蒙古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。如今,全面扶贫攻坚的号角已经吹响,记者再次走进这里,感受移民的生活变化和炽热的小康梦。 记者的车刚在新修的小球赛买球网站官方网站上停下,高佃功就从整洁的村委办公室里迎了出来。他乐呵呵地指着四周说:“看看,这是去年自治区‘十个全覆盖’工程给我们新建的村办公室、卫生室、活动广场,村里的院墙、道路也大变样了。” 高佃功是沙金套海苏木阿芡嘎查二社社长,18年前他和78户搬迁户从兴和县搬来。“我们那儿是山区,地虽然多可是地薄,就是靠天吃饭,常常遭年限(遭灾)没有收成,活不下去了。”磴口县位于内蒙古粮食主产区河套地区的西端,搬迁户被分到了靠近乌兰布和沙漠的沙区,每户得到30平方米的房子和每人4亩水浇地。 有了房就能留下,有了地就能扎根,高佃功和老乡们开始了新的生活,但开始并不顺利。“当时分的地不好,漏沙地多,种下去长不起苗。当年有一些人就回去了”。后来几经周折,2002年,高佃功他们搬到了现在的位置。 “没见过这么平的地,没见过这么多的水,”村民何焕荣说,“比起以前的苦,日子真是好过多了。搬迁户们用秸秆和树枝围起院墙,在属于自己的这一方土地中耕耘梦想。 转眼10多年过去了,以种植、养羊为生,移民们的生活比以前有了明显改善。“2012年,全社共有1300多只羊,一只羊能卖600块至1000块,那是收入最高的时候。这两年,国家的危房改造项目又给每户加盖了20多平方米的新房。”高佃功说。 但是,由于规划标准低,加之磴口县属于欠发达地区,移民户入住10多年来,后续投资不足,一些规划的产业没有兑现,移民们增收乏力。高佃功说,这些年,全社出了4个大学生,当年的年轻人变成了中老年人,现在新一代年轻人大部分外出打工了。 最近两年,移民们遇到了麻烦,羊肉价格不断下跌,收入锐减。何焕荣给儿子娶了媳妇,欠下一堆债,但儿子一家却过得并不幸福。儿子常年在外打工,甩给她一个五六岁的小孙孙。移民村没有学校,何焕荣到磴口县城陪读,留下家里的患病的老伴照看17亩农田。“我们的地还是有些少,现在日子过得有些紧。” 2013年开始,在上级的支持下,磴口县制定了针对移民的连片扶贫开发方案。县扶贫办主任张相国说,自治区“三到村三到户”的扶贫政策和扶贫贷款逐步覆盖贫困村,移民村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,但是由于市场价格波动,他们不能再单靠土地和养殖,必须发展大棚搞设施农业,提高收益。 按照相关扶持政策,每户只出2000元,便可以享受国家5000元的补贴,建起一亩大棚,当年可收回投资。高佃功这几天正召集村民开会商量这个事,“一些移民户可能掏不起这个钱而犹豫不决,”他说。 张相国表示,回顾这些年,易地搬迁使这些“一方水土不能养活”的贫困农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,这一工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。总结这些年的经历,对未来全国将要易地搬迁的1000万贫困户来说,首要的经验就是要把搬迁规划做实做细,最好不要大面积聚居,而是插花式地安排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,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选好主导产业。 “从山区搬到这里,我家的生活变化非常大,”38岁的村民郭海霞说。郭海霞家是记者走访二社见到条件最好的一户。她说,搬迁让这些以前活不下去的人,有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,“国家扶持力度这么大,我们一定好好干,绝不拖小康的后腿。”
长白岛仅仅是一个缩影,如今,松花江沿岸的人们正在享受松花江水质改善带来的快乐,吉林市、哈尔滨等城市沿江建设的徒步栈道和江边广场,业已成为市民锻炼身体的好去处。
督查中记者发现,各地在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中更加结合自身实际,精准“点穴”,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。报道称,席大大曾说,两岸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问题终归要逐步解决,总不能将这些问题一代一代传下去。这次两岸领导人的历史性会面,是开启两岸和平“超稳定架构”的机会之窗,双方将为解决两岸政治分歧互释善意,而“九二共识”就是双方会面的球赛买球网站官方网站基础。
我国增加球赛买球网站官方网站电站建设规模530万千瓦